对于适应环境的名人例子此问题解答2023兔年最新,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那SOOXU博客就为适应环境的名人例子 知乎的相关问题来解答,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古代名人在逆境中,适应环境生存并取得成功的例子
1、头悬梁。
东汉时,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
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2、锥刺股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
由于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3、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家中,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大户人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为什么,回答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4、囊萤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
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心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吊起来。
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勤学好问,后来终有成就,官至吏部尚书。
5、映雪
孙康家里很贫穷,买不起灯油。一天半夜,孙康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光。他发现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
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都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使其成为饱学之士。最终当了一个御史大夫。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囊萤映雪
环境对人的影响有什么名人的例子
1、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在颍州当长官的时候,手下有一个名叫吕公著的年轻人。有一次,欧阳修的好友范仲淹路过这里,便到他家中拜访,欧阳修邀请吕公著一同待客。
席间,范仲淹对吕公著说:“你能在欧阳修身边做事真是太好了,你应该多向他请教作文写诗的技巧。”此后,在欧阳修的言传身教下,吕公著的写作技巧提高得很快。
2、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
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
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
3、英国的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人,莎士比亚原来只不过是替人看管马匹的,剧院中的打杂工而已,但他不因身处逆境而怨天尤人,而是一有空闲便从剧院的门缝和小孔里偷看戏台上的演出,他凭着这种执着的“偷学”精神,终于使自己闻名于世。
4、司马迁,西汉著名大史学家。
意外横祸,使他身受“腐刑”,但他并没有被逆境击倒。
出狱后,以惊人的毅力,忍受残体的折磨,终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后世称之“中国历史之父”。
5、道尔顿,英国杰出的化学家、物理学家。
道尔顿出身贫寒,生活条件恶劣,但他没有因此而自暴自弃,15岁时便离开家乡自谋生路,在给一个学校校长当助理12年里,一边工作,一边读书,写下了“午夜方眠,黎明即起”的座右铭激励自己。
经过艰苦的努力,积累了大量的科学知识,28岁时发现了气体分压定律,创立了倍比定律和“道尔顿原子学说”,提出了原子量表。
他的杰出贡献,被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为“近代化学之父”。
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举1个能适宜环境的事例
吕蒙本是舞刀弄枪的武将,但是在孙权的指点下,为了适应新环境、新领域,改变自我,发奋读书,留下“士别三日,既更刮目相待”的美谈,真正的做到了文武双全。
保护环境的感动中国人物有哪些?
1、张正祥
张正祥老人因为保护滇池,与利益集团斗争几十年,功劳不小,影响很大,获得了很多荣誉,包括***的荣誉奖章,也赢得了众多良知人士的支持和尊敬。
他的敌人,私商和贪官仇恨地称他为“张疯子”;爱戴他的人们却亲切的称呼他为“滇池卫士”,称呼他为张老师。他是滇池的守护神,滇池卫士张正祥。
2002年至2004年被全国新闻媒体评选为“英雄环保卫士”、2005年被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评选委员会评选为“中国十大民间环保杰出人物”;
2007年被中共昆明市委宣传部授予“昆明好人”称号、2009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2011年2月,走入国务院新闻办制作的***形象片,成为“中国***形象人物”。
2、马永顺
马永顺是全国著名的劳模;当***需要保护生态环境时,他又成为远近闻名的植树英雄。
1933年,马永顺背井离乡“闯关东”,来到当时被称为“绿色监狱”的东北林区谋生;1948年东北解放后,马永顺来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成为红旗下第一代林业工人 ;
1937年进东北林区当伐木工人;1982年退休后到1999年底,坚持17年造林不止,其间率领全家人,祖孙三代参与到植树造林的行动中,植树5万多棵。
1988年6月,马永顺荣获联合国颁发的全球环保500佳荣誉称号。1999年,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
3、田桂荣
作为一名来自河南省新乡县的农村妇女,田桂荣多年来兢兢业业,扎根环境保护第一线,以惊人的毅力和执着的信念在中国的环保事业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她是国际知名环保志愿者,是全亚洲惟一同时获得福特国际环保奖和美国格雷特曼两项大奖的获得者,受到了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曲格平,***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等领导的接见,被联合国环境规划暑誉为中国“民间环保大使”。
4、廖晓义
廖晓义是知名民间环保事业倡导者和活动家,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创办人兼主任。
她曾自费拍摄电视片《地球的女儿》,1996—2001年中央电视台“环保时刻”专栏独立制片人。她是***位获得有“诺贝尔环境奖”之称的“苏菲环境大奖”的民间环保人士,澳大利亚最高环境奖“班克西亚国际环境奖” 获得者。
廖晓义认为节约是最大的环保,而节约就是减少没有必要的消耗。在节约型社会讲话中,温家宝总理曾专门提到过“26度空调节能行动”,这个影响全国的“26度空调节能行动”就是廖晓义等人首先发起的。
廖晓义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先行者、守望者,她以具体细微的角度,从身边小事实施环保大题,对我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5、徐凯
徐凯同志为了优化村居环境,提高居民居住水平,亲自利用双休日对此赴外地进行实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随后,又结合该居实际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亲自组织了对小区路面硬化、电路、绿化、给排水、景观设计等方面地勘察。
白天,他走遍村居地角角落落,认真勘察;夜晚,他挑灯夜战,仔细查阅居民区各种管路设计图,摸清管路走向、铺设,精心设计。工作中,他提出并实施“以自治管理家园、以整治改善环境、
以服务凝聚民心、以文化陶冶情操”地工作思路,积极主动关注环保问题,热心环保事业,并在居民中广泛宣传环保知识,组织践行环保工作。
徐凯同志把广播、宣传栏作为绿色宣传地前沿阵地,定期举办各类环保知识专题讲座和组织居民观看环保纪录片,使广大群众明白环境与生产、生活地密切关系,深刻了解保护环境是造福子孙后代的重要性。
AI二次元绘画小程序内侧中 扫码免费体验